頁面版權所有 (C)2015 武漢姚家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印象姚家山

景區服務

景區資訊

鄂ICP備14011441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武漢

景區概況

聯系我們

快速導航:    首頁   |   景區概況   |   景區資訊   |   景區特色   |   景區服務   |   姚家山文化   |   印象姚家山   |   聯系我們

景區特色

>
>
景區解說詞

景區資訊

景區解說詞

瀏覽量

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抗戰第一村”黃陂蔡店姚山村。我是大家的講解員XXX,今天就由我為大家提供導游講解服務,希望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我們姚家山是黃陂的北部門戶,北連大悟,西接孝昌,距武漢城區95公里,黃陂城區65公里。我們今天來到的這個地方不僅是新四軍第五師的重要戰斗區和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一度成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指揮中心,成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部所在地。首先請大家看門樓上的幾個大字,“武漢抗戰第一村”它是由新五師的一員王群題寫的,他今年已經89歲了,王群是武漢新洲人,解放之后在1978---1987年期間擔任武漢市市委書記,后來又在內蒙古擔任書記,他在2014年和今年4月份都來到我們姚家山考察過。再往上面看我們可以看到N4A’幾個字,這個是新四軍的一個標志,是‘New  No.4 Army  的一個縮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新五師的陳列館。

我們興建這個“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就是要以歷史的事實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以事實說明,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的基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榮光!

我們這個陳列館的主題是“砥柱中原”講述的是在1919年土地革命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段時期的歷史,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抗擊侵略,救亡圖存,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篇章。著重講述了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李先念為師長兼政治委員的新四軍第五師,崛起于武漢淪陷的中原敵后戰場,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依靠邊區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創建、鞏固、發展了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了擁有5萬余人的正規軍和30萬民兵的強大兵團,有力地從戰略上配合了八路軍、新四軍兄弟部隊在敵后戰場的抗戰,支援了國民黨抗日部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為贏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下面請各位領導隨我一同參觀新四軍歷史陳列館

走進陳列館的一樓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六位鄂豫邊區重要領導人的群雕,他們分別是徐子威、陳少敏、李先念、鄭位三、任質斌、劉少卿。站在他們身后的是十四位黃陂籍開國將軍中間這位是徐海東大將,這位是杜義德中將。浮雕背景是紅色姚山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誕生地木蘭山。雕塑背面是一面展動的紅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姚家山神資山水畫是當今國畫大師北京大學李可染藝術研究會會長徐佩元老師所作。“星火燃燒鄂豫皖,紅旗挺進大別山。舊址軍民齊瞻仰,精神風貌永流傳。”這幅書法作品是黃陂籍將軍黃金元少將所作。右手邊這幅巨幅油畫反映了新四軍第五師一九四一年春季在姚家山休整訓練時的場景。。

 一樓到了這里也就結束了,接下來請大家前往二樓繼續參觀,二樓分為木蘭烽火、怒潮噴涌、挺進鄂豫三個部分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二樓的第一個部分“木蘭烽火”這里主要反映了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黃陂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戰爆發前的一段歷史。黃陂是武漢最老的革命區,五四運動以后,董必武、惲代英、陳潭秋等黨的先驅開始在武漢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影響了一批黃陂進步青年比如唐際盛等。一九二零年秋,黃陂塔爾崗仰山廟就出現了黨的早期組織萌芽(鄉村改進社)。一九二六年在黃陂塔爾崗成立第一個正式的黨支部,到了一九二七年五月就成立了中共黃陂縣委,并于成立縣委的當年十一月十三日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起義總指揮潘忠汝和副總指揮吳光浩都是黃陂人。潘忠汝在國民黨反攻黃安縣城后于突圍戰斗中犧牲了,副總指揮吳光浩率少數戰士轉戰黃陂木蘭山打游擊,就在木蘭山駐扎打游擊,這就是上木蘭山的72位戰士的名單。并組建中國革命軍第七軍。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游擊戰術,而我們木蘭山也出現過關于游擊戰的戰術“八會十六字訣”。戴季英,徐海東當時都在木蘭山戰斗生活過,徐海東大將按當時習行政區劃也屬黃陂人,我們李先念主席對在土地革命時期鄂豫邊區的艱苦戰斗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是當時吳光浩率鄂東軍戰士沖出黃安的戰斗情景。在鄂豫皖蘇區,黃陂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根據地,而姚家山是當時蘇區建立較早,地位主要的核心根據地之一。我們現在看到的展柜中的文物是土地革命時期工農革命軍使用的武器和用品。三一年六月,成立了陂安南縣委,李先念任縣委書記兼縣蘇維埃主席。三二年,豫鄂皖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后我們鄭位三、羅厚福任然堅持領導黃陂附近的人民堅持斗爭。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第二部分“怒潮噴涌”,這一部分展示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戰爆發至一九三八年武漢會戰結束的歷史。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歷史時期,我黨十分重視武漢外圍抗戰局面的打開,把它置于整個抗戰大局中的一個“活眼”來安排和布置。當時國民黨的一些重要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武漢成為抗戰初期臨時首都。武漢也成為了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當時在武漢開展了聲勢浩蕩的抗日救亡活動,399月蔣介石發表講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和國共合作,標志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同意將西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將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三七年十二月黨中央在武漢掛牌成立由周恩來領銜的長江局,并設立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三七年十月十二日國民軍事委員會頒布了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由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同年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武漢大和街設立新四軍軍部。一九三八年六月中旬,武漢抗戰開始打響,3810月武漢淪陷。

我們現在的場景就是當年武漢被日軍敵軍轟炸時的慘狀。

39年中共中央為了保存實力,抽調新四軍第四支隊竹溝留守處的兩個中隊組成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這個主題展出的就是由李先念領導的160余人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挺進鄂豫的一段歷史。

這里就是我們二樓的最后一個部分“挺進鄂豫”這一部分描述的是一九三九年一月至一九四零年十二月李先念率160余人組成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挺進鄂豫的一段歷史。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后,成立了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共中原局,直接領導和指揮鄂豫邊區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創建工作。三九年一月十七日,李先念在竹溝成立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支隊,并任司令員,率部南下,一線串珠的匯集了鄂豫邊區抗日游擊力量,并陸續組建游擊大隊和挺進團。在不斷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還消滅了國民黨頑固派等一些敵偽反動武裝,比如在蔡店新李灣殲滅偽八軍李漢鵬部等,打出了新四軍軍威。我們現在看到的場景,就是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軍獨立游擊第六大隊夜襲新李灣的復原。(李氏宗祠),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當時還在玩樂。

新四軍游擊隊在消滅頑偽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1939年夏以后,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在武漢外圍制造反共摩擦,對我們的組織和領導人實施殘害.比如“夏家山慘案”、“竹溝慘案”、“平江慘案”。為了鞏固黨的組織和根據地,1939年底,李先念、陳少敏等在河南信陽召開四望山會議,決定對豫南、鄂中、鄂東的黨和軍隊實行統一領導,建立新的豫鄂邊區委員會和籌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401月上旬,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京山八字門建軍,李先念任司令員。1940年初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成立,實現了豫鄂邊區黨組織的統一,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被譽為“鄂豫邊區經驗”。新四軍挺進縱隊組建后,即于1940年初即開始東進抗日,駐進大小悟山地區,并攻取了蔡店劉家山、姚家山、青石板等重要地點,建立了姚家山指揮中心,鄂豫邊區黨委和挺進縱隊司政兩部進駐姚家山,這是當時在姚家山及大小悟三地區的社論和通訊電文。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進駐姚家山后,注重組織發動群眾,不斷擴大軍隊,向敵占區滲透發展,得到了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五師歷史有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是在姚家山開的,4059日,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代表書記、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代理政治委員任質斌在姚家山主持召開連以上干部大會,并作題為《開展干部中的反不良傾向的斗爭》的報告。在531日,豫鄂邊區黨委又在姚家山附近的肖家灣召開邊區各界救國會代表大會。當時由吳祖貽任總會會長。新四軍駐扎姚家山期間,在404月還指導幫助組織成立陂安南縣委,當時黃陂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舊址就在現在的蔡店源泉村,這是我們姚家山現狀和發展規劃的一個電子沙盤。

1940417日至62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及有關機關設于姚家山。19419月,新四軍第五師主力東進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時,司令部仍設于姚家山。這是他們當時在姚家山及周邊活動的大事記。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間房屋就是仿照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姚家山司令部原樣做的。這里面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對敵作戰中收繳的戰利品。在1939年至1941年期間鄂豫邊區黨政軍各方面建設蓬勃發展,至1940年底,已建立了九個縣的民主政權,部隊擴大到一萬五千人的游擊兵團,民兵發展到十萬人,確定了我黨在中原敵后地區抗戰中的砥柱地位,實現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戰略意圖,做活武漢外圍抗戰這盤棋。

接下來請大家繼續上三樓參觀,有我們三樓的講解員為各位領導講解三樓的主題展覽中原抗戰、戰略包圍、輝煌勝利。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第四部分“中原抗戰”,反映的是411月至4212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中原敵后堅持抗戰的歷史。4114日皖南事變爆發后,在228日中共中央軍委立即重新組建新四軍,45日新四軍第五師組建完畢,李先念被任命為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到了5月,改由任質斌代理第五師政治委員。新五師成立后全面加強部隊政治和邊區抗日工作。414月,豫鄂邊區行政公署成立,許子威任主席。我們看到的這個雕塑是開國少將熊作芳當年在黃陂長軒嶺伏擊日軍時的沖鋒姿態。這個場景展現的是1941年一個夏夜,新四軍第五師指戰員勝利歸來,將繳獲的一部分戰利品豬肉連夜分給姚家山村民,與群眾共嘗勝利果實。

4065日五師撤出大小悟山根據地后,41年初,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跨越平漢鐵路開始第二次東進,重新奪回并控制了大小悟山,并將司令部再次移駐姚家山,重新開展陂安南地區黨的工作。這是當時第五師司令部移駐姚家山后與中央軍委及新四軍軍部來往電報。五師司令部進駐姚家山后,迅速開展對敵作戰和根據地建設發展工作,在41127日,新四軍第五師乘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武漢兵力減少,日偽軍內部矛盾之機,在武漢蔡甸發動了著名的侏儒山戰役,它是新五師建成之后規模最大、戰果最豐富的一次戰役。也是新四軍在湖北最大的戰役。斃傷日軍二百余人,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戰場十六大著名戰役之一。

這是五師東進依靠群眾迅速開辟鄂南根據地。

五師建軍后由于特殊的生存和戰爭環境,在陳毅的建議下于427月直接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五師進駐姚家山后,還全面促進邊區經濟、政治、文教、衛生和民主、法制等多項事業建設。4110月,新四軍第五師決定在原隨營軍事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十分校。42215日,“抗大”十分校在隨縣洛陽店開學。在戰爭期間,該校常處于流動環境,曾一度創辦在黃陂。4210月,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在黃陂陳家樓開辦了育才學校。制定了《豫鄂邊區施政綱領》。并在邊區發行黨所領導民主政權自己的貨幣(邊幣)。435月,五師的衛生工作會議是在姚家山附近鮑家沖召開,會上審議通過了《五師醫療衛生工作暫行條例》。當月邊區行政公署又在離姚家山不遠的羅家畈召開教育工作會議。這個展柜里展示主要是當時邊區生產生活的用品。

429月,豫鄂邊區行署與地方民用資金共同創辦了“蔡店公營貿易公司”,(油畫復原場景)負責管理德興、謙益、公益、抗大四大公營商行。當時的蔡店被稱為小漢口。任質斌的夫人胡志學,在41年任陂安南縣政府優撫股長。姚家山經歷的一場最殘酷的掃蕩,發生在421215日至16日,日偽軍萬余人分十四路向大小悟山進行掃蕩,我師主力雖然勝利突圍,但當地民眾和村莊卻慘遭涂炭。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當年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后的殘墻斷壁的模型,我們現在穿過的就是新四軍指導員正在幫姚家山村民重建家園動人的模擬場景。

下面進入第五部分“戰略包圍”,講述的是43112月新四軍第五師和地方武裝英勇作戰,不斷粉碎日偽襲擾,擴大武漢外圍根據地,形成對武漢之敵戰略包圍態勢的一段歷史。

當時在我們姚家山北面不遠的大悟縣蔣家樓子召開了五師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就是在432月邊區黨委在蔣家樓子召開擴大會議,宣布對黨政軍實行“一元化”領導。決定李先念為區黨委書記兼五師師長和政委,陳少敏為區黨委副書記,任質斌為五師副政委。會上還作出了“一切服從戰爭”的決策,為五師的發展壯大和邊區建設打下了堅定基礎。五師在434月至6月,對日作戰40余次攻克敵據點20余處,至43底從四面八方逐漸形成對武漢之敵的包圍態勢。

43年,鄂豫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在貫徹“一切服從戰爭”的最高原則的同時,開展以農為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那時李先念、陳少敏等領導帶頭參加勞動。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李師長在邊區勞動時的場景。當時邊區傳頌:李師長,種南瓜,種的南瓜人人夸;陳大姐,種白菜,種的白菜人人愛。還廣泛號召各地采取“有田出糧、無田出力,以工代賑”的辦法,大力興建農村的水利工程,在邊區掀起了“千塘百壩”運動。那時軍民關系融洽、互動良好。邊區政府組織掀起擁軍優抗熱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雕塑,就是蔡店雙河村阮大娘給新四軍送剛采摘農產品的縮影。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陳列館的最后一部分“輝煌勝利”,反映的是441月至19458月,抗戰勝利的一段輝煌歷史。

44年初,邊區黨委確定對日反攻前的斗爭方針是以鞏固為主。決定中心工作是首先把人民大多數組織起來,簡稱“組大”,并全面展開整風運動, 但是我們邊區的整風并沒有搞擴大化,沒有搞逼供信,它的發展是健康的。441120日,豫鄂邊區在黃陂姚家山召開邊區農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300多人。鄭位三、陳少敏、吳祖貽分別在會上作了《迎接天光》、《一年來農救工作的總結》、《秋收減租總結》的報告。446月,五師開始進軍河南,建立豫中南敵后抗日根據地。44年夏起,新四軍第五師部隊在根據地內多次成功營救美國空軍受傷飛行員,并安全護送歸隊。這引起了美軍的重視,隨后美空軍“飛虎隊”與第五師部隊建立了軍事聯絡組,中美官兵在聯合抗日的過程凝聚了深厚的感情。我們頭頂上的飛機模型就是當年美國空軍飛虎隊飛機。我右手邊的這封信就是當時飛虎隊一個叫畢格勒的軍事聯絡官寫給五師李先念主席的。為了在抗日戰爭最后階段,能收復更多失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確定了在鞏固和發展華北、華中、華東抗日根據地的同時,于19449月決定由王震主率三五九旅及干部隊南下,挺進湘粵。1945127日,李先念、陳少敏等與王震、王首道在大悟陳家灣勝利會合。214日南下支隊從大悟出發南進,王震、王首道、王思茂夜宿黃陂張明畈村。1945423日至6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大會制定了黨的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鄂豫邊區領導人鄭位三、李先念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陳少敏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在“七大“精神指引下,邊區廣大軍民為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命運,繼續英勇抗戰。

正義的戰爭得道多助。1945726日,《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日宣戰。8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同時美國的原子彈炸醒了日本軍國主義,再進行下去日本定將失敗更慘。于是,8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在鄂豫邊區抗戰中,新四軍第五師在邊區人民的支持下,先后抗擊了十五萬日軍和八萬多偽軍的進攻,對敵偽主要戰斗達一千二百六十余次,斃傷俘敵偽軍和敵偽軍投誠反正共四萬三千七百名;同時,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與頑軍自衛作戰八百七十余欠,斃傷俘頑軍和頑軍起義投誠的共三萬二千七百余名。在鄂豫晥湘贛邊九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建立有八個地委、專署、軍分區,十一個中心縣委和六十六個黨政軍組織齊全的縣級政權,解放人口近二千萬。新四軍第五師發展成擁有五萬正規政軍和三十萬民兵的強大兵團,實現了收復失地、解放人民,最后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戰略任務,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這是對五師抗戰史跡的一個回顧。

這是新四軍第五師暨鄂豫邊團職以上英烈名單,一共 185 人。

這是30位鄂豫邊區著名英烈的半身像。

這是我們五師在抗戰中繳獲的日軍文物、真畫等。

“苦難、創造、斗爭是我們這輩人的法律和命運”,“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看看我們前輩的英雄氣概!

“勝利勿忘烈士功,請將遺志記心中,終極目標共產制,大家努力莫放松”——記住我們前輩的贈言!(鄭位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軍民浴血奮戰,以傷亡超3500萬人的代價換來的。革命前輩救亡圖存、共赴國難的民族品格,廣大軍民攜手奮勇抗戰的民族氣概,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銘記歷史,就是銘記“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精神,就是要自覺傳承革命先烈窮其生命而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永遠為世界和平事業和人類的進步發展而奮斗。

各位領導,我們的新五師歷史陳列館的講解到此就結束了,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同前往新五師舊址參觀!

 

 

在這里我就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新四軍第五師的概況,新四軍主要分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我們這個地方主要講的就是由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這支部隊。他們當年在這里作戰一待就是六年,具體時間就在1941—1946年期間。李先念領導的這支部隊最開始還要從1939年開始說起,當年中共中央為了保存自實力,就抽調新四軍第4支隊竹溝留守處的兩個中隊,組成了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也就是新四軍第五師的前身,留守下來拖延敵軍。當時的這支隊伍只有160余人,后來這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所以經過兩年的時間就發展到15300余人,當然第五師這支部隊也是一個加強師。

我們今天主要參觀的就是當時留下來的舊址,一共是有六個部分,分別是槍械所,醫務室,印刷廠,參謀部,司政機關大禮堂和后勤部。

 

 

我們現在到的第一個位置就是新四軍第五師槍械所舊址,在這里我們陳列展出的是新四軍第五師兵工生產的有關歷史與成就。新四軍第五師是在沒有成連建制紅軍為基礎的條件下,由鄂豫邊地區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通過“滾雪球”的方式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其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是戰場繳獲和購買國民黨軍隊遺棄的,其破損情況嚴重,因此邊區的修械所和軍工生產應運而生。1940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成立時,在司令部設立修械處,徐錫煌任處長,統一指導各地槍械修理工作。同年秋,縱隊決定撤銷修械處,成立后勤部,許金彪任部長,后勤部成立兵工廠,除修理槍械外,開始進行系統的兵工產品的研制與生產。進入到里面我們首先應該是被當時的房屋構造所吸引了,當時的房子大多數都采用木制,一般都會有一個隔層,就像是我們現在的隔熱層一樣,所以當時的房子就會有冬暖夏涼的特點。當然除了這個隔層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結構,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天丼,我們現在環顧一下四周可以發現像以前的房子是沒有窗戶的,所以整個房間的通風,采光都是通過這個天丼,那么下面的這個就是排放雨水和生活廢水的,所以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這里面的一些武器是解放后留下來的。大家可以自由參觀看一下。待會兒我們就繼續參觀其他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參觀是新四軍第五師姚家山醫務室舊址,這里主要陳列展出的是新四軍第五師暨鄂豫邊區衛生事業發展的有關內容。新四軍第五師的醫療衛生工作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指導下創建起來的。最初由從延安派來的和從東北,武漢流亡出來的少數醫務人員,結合當地的醫務工作者組成一支人數有限的醫療衛生隊伍,他們在極其艱難困苦簡陋的條件下,憑著滿腔高昂的抗日救國,救死扶傷的革命熱情,隨軍出身入死,轉戰大江南北。沒有醫療設備就自己設法制造;人員缺乏,就自己訓練培養;沒有安定的醫療環境,就把醫院療養沒所沒在深山密林中。新四軍第五師姚家山醫務室就是其東進時所設立的。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新四軍第五師的白衣戰士們,有的在與敵拼死搏斗中光榮犧牲了,有的或積勞成疾或因傷致殘,但他們勝利地完成了部隊的傷病員的救護醫療任務和平時部隊駐地的衛生預防工作。這里面主要分設有注射室,藥材室和手術室。首先看一下當時的藥材室,里面放的有中草藥柜還有一些碾藥,稱藥的物品,當時的那個條件,西藥對于他們來說是比較珍貴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自然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所以大多數還是自己上山采藥的。再看一下當時的注射室,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當時的那個吊瓶,我們現在用的都是密封的吊袋或者吊瓶,可是我們再看看當時的,走近仔細看可以看到吊瓶上面是有刻度的,當時就沒有我們現在這么方便了。當時就是把藥物融入到生理鹽水中,根據具體情況再調到一定的刻度,然后再注射給病人的。再往里面走就是當時的一個手術室,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新四軍第五師參謀處舊址。這里主要陳列展出的是曾經領導參謀處工作,和曾在參謀處工作的有關人物情況。

新四軍第五師參謀處是主管軍事工作的領導機關,直屬師司令部,由參謀長直接領導。參謀處設作戰科、偵察科、機要科、情報科、管理科、秘書科、動員科等。其主要工作職能包括:組織計劃作戰;以及偵察敵情;保障通訊聯絡;綜合作戰報告;綜合實力統計;提出編制,裝備,訓練等方面的建議;參與修改和制定條令條例;計劃兵員補充和指導后勤部門的工作等。  這里面主要有一些當時工作人員的照片,這里是當初參謀處開會的地方當時在這里的一些作戰計劃都是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地方討論并指示下達的。接下來大家都有可以自由參觀看一下。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新四軍第五師姚家山印刷廠舊址,這里主要陳列展出的是新四軍第五師暨鄂豫邊區新聞、宣傳方面的有關內容。1937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不久,武漢成了新的全國文化中心城市,學者、文化名流云集,群英薈萃,各類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3810月,武漢淪陷后,一大批新聞工作者和文化青年在黨的領導下轉入鄉村,通過各種渠道繼續創辦各類報刊,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中國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鄂豫邊區較有影響的報刊有《七七報》、《挺進報》、《老百姓》報、《農救報》、《反戰旗報》及《七七月刊》、《挺進》雜志等。當時《七七報》的影響力比較大,被稱為中共鄂豫邊區黨委的喉舌,后來《七七報》與《挺進報》合并為《七七日報》,作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機關報,《七七日報》以更加強大的陣容,更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這份報紙也被李先念譽為‘我們的政治大炮’。走進去里面主要放的就是當時留下來的老式手推油印機,還有當時的報紙,當時的報紙書刊的排版印刷等都是在這間辦公室里進行的。現在大家都可以自由參觀一下。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司政機關大禮堂,這里曾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政大禮堂,也是新四軍第五師19419月至11月東進時的師部所在地。這個大禮堂的前身是姚山村的祠堂,后來新四軍第五師來到這里之后,姚山的村民就主動把他們村的祠堂拿出來給部隊作為一個戰略指揮地。這里面主要陳列展出的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姚家山的活動,以及曾經在姚家山戰斗、工作過的著名人物介紹。那么這個大禮堂主要分為兩層,一樓是李先念的辦公大廳,也是當時的一個戰略指揮中心,當時的所有作戰電報都是從這個地方發出去的,當時第五師的要員上位也會在這個地方召開大型會議。二樓就是當時的一個值班室,現在就陳列了一些新四軍第五師的革命戰士的照片還有一些新四軍第五師發展史的書籍和報刊。

姚家山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稱為“小悟山”。它西瀕平漢線,北鄰孝感,東接大悟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里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曾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以及中共豫鄂邊區黨委機關所在地;是新四軍第五師1941年三次東進時的軍事指揮中心;是新四軍第五師暨鄂豫邊區指揮中心移駐大悟白果樹灣后邊區的重要后方基地,和重要活動發生地。李先念、任質斌、陳少敏等與當老百姓同甘共苦、休戚與共的故事至今流傳。姚家山人民忠心擁護抗日的人民軍隊,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發揚了大無畏革命精神。同時,為部隊籌糧、籌款,騰房、救治傷員等,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里保存有大量的抗日戰爭時期革命遺跡、遺址,是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在這里,我們采取以人物為主線,以歷史發展為序講述。

第一幅的主人翁是毛澤東

193777日,盧溝橋事變,8日毛澤東發表演講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號召共產黨員到抗戰的最前線去

第二幅是劉少奇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閉幕后,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的李先念積極要求上抗日前線。毛澤東沒有同意總政治部將他安排到八路軍一二九師任營長的分配意見,指示他去新四軍第四支隊任參謀長,并委托劉少奇同他談話,提出開赴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具體意見。

第三幅是李先念

1938年底,李先念抵達河南確山竹溝,經朱理治請示劉少奇,留任豫鄂邊區黨委軍事部長。1939117日,奉中原局之命,李先念率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160余人從竹溝出發,向武漢外圍挺進。

第四幅是陳少敏

193966日,奉中原局之命,陳少敏率部自竹溝南下抵達湖北安陸趙家棚張沖,與李先念及其部隊會合,所率部隊亦編入新四軍挺進團。從此,李先念、陳少敏等一起共同領導中原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第五幅是楊學誠。楊學誠是我們黃陂區人,是民主革命時期湖北犧牲的21位省委書記之一。

第六幅是朱理治。第一次、第二次東進時,他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政委。

第七幅是劉少卿,時任參謀長,是東進大小悟山重要軍事行動的領導者和具體執行者。

1940112日,中原局電令李先念: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除以一部分兵力堅持鄂中外,主力應即東進,采取積極的攻勢,堅決消滅程汝懷之力量。隨即從1月至4月,李先念、任質斌、劉少奇等指揮發起了大小悟山戰役。417日,完全控制該地區,挺進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移駐姚家山。

第八幅是任質斌。在姚家山時,他是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代理書記,挺進縱隊委員會代理書記,挺進縱隊代理政委,有最后拍板權,應該是“一號”人物。

第九幅是吳祖貽。

1940531日,豫鄂邊區黨委在姚家山附近的肖家灣召開各界救國代表大會。大會表揚了先進工作者,布置了減租減息工作,并決定成立邊區各界救國聯合總會,由邊區黨委民運部長吳祖貽任總會會長。

 

 

現在我們參觀的就是當時的后勤部,也是今天參觀的最后一個新五師舊址。 193710月,根據國共合作達成的協議,南方八省邊界十余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陸軍新編第四軍,由國民政府每月拔給軍費,糧食津貼,醫藥和兵站費等。可是,新四軍第五師及其前身豫鄂挺進縱隊自成立之日起,就很少得到應發的軍響,后勤部的產生是在1940年后,國民黨頑固派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進攻和封鎖我抗日根據地,并停止了軍需供給。在中共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力更生指引方針下,我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所造成的種種困難。 這面墻上所展示的就是新四軍第五師姚家山被服廠的場景圖。我們可以看到新五師的干部,戰士自己紡線,織布,做軍鞋,根據地廣大婦女們也大張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部隊。前方 后方團結一致,在姚家山一年多的時間就生產了4000多套被裝,基本上保證了部隊的供給,也統一了軍隊軍服及士兵的精神面貌極大地激發了戰士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進入的是大堂了,大堂里放置展示的就是烈士遺留下來的枕套,布匹,以及新四軍當時穿過的草鞋,棉襪,民服的一個樣式,當然除了中間這套常服是我們后期的一個仿品,大家可以看到,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的衣服為中山裝,戴直筒家帽圍的圓頂帽,左臂佩戴“新四軍”字樣的臂章,有領章,但要根據所處職務來決定。隨著新四軍干部戰士服裝的統一也就標志著一支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那么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要說一個在革命中比較偉大的女性,她就是陳少敏,她既懂武裝又懂紅妝,既能扛槍上戰場打仗,又能在后勤部領導婦女給前方戰士衣,鞋,襪。所以在后來解放之后她就擔任中國紡織工會第一任主席。她也是一個比較有骨氣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她是唯一一位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表決“把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時沒有舉手的人,所以后來受到江青、康生一伙的殘酷迫害。這里面只要放置的是當時的新四軍第五師的衣服,布料,還有當時留下來織布工具,紡線車,織布機等。大家都可以自由參觀一下。

初见直播app二维码苹果_初见直播app软件下载ios_初见直播app苹果下载